打造国内领先的一站式孵化服务平台

合肥供电:电网科技运维 夏季供电更可靠

发布时间:2020-08-14 09:56:55

合肥在线讯(李岩   戴小花  文/摄)炎炎夏日,广大市民对于可靠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大,电力负荷不断刷新历史纪录。对于供电部门来说,这是一场“大考”。今年迎峰度夏期间,合肥供电公司全面运用各类科技手段,进一步提升电网运行可靠性,让市民们安心度夏。

“主动脉”监测达厘米级

“这里,还有这里,线路下方有物体接近6米的安全距离。”

“近期要持续进行重点关注,确保安全运行万无一失。”

8月13日上午10点,炙热的阳光洒遍大地。在位于合肥市瑶海区新安江路的220千伏合螺线下方,合肥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工作人员张承习熟练的操作着无人机,对输电通道进行特巡。在显示屏幕上,清晰的呈现出几十米高空中的线路图像。

“这条线路是供电‘大动脉’,连接着合肥二电厂和螺丝岗变电站,在高温大负荷期间的安全运行极其重要!”张承习说,今年迎峰度夏前,该中心提前对全市重要的输电通道线路进行了精细化特巡,及时发现和消除500多处隐患缺陷。入夏以来,保障力度更进一步加大。

合螺线全长达21公里,顺着道路一侧延伸至看不见的远方。如果采用传统人工巡视,工作人员要使用望远镜等设备,徒步前往每一处杆塔进行巡查。这样下来至少要一天以上,并且也有可能遗留细微的隐患缺陷。

“自今年起,我们全面运用科技运维手段,大幅度提升了效率,让任何一处缺陷都‘无处可逃’!”在张承习的操作下,无人机稳稳的飞行于高空之中,瓷瓶等线路关键部位如同在眼前一般清晰。“与一般市面上同类产品不同,这种专业版无人机可以精确定位,其监测误差仅厘米级。”

利用无人机巡视同时,合肥供电公司更进一步拓展其应用功能,利用激光扫描和倾斜摄影技术,生成完整的线路通道三维影像图和数据,精确反映现场真实情况,实现精确测距,便于下一步及时消缺处置。

目前,合肥城市正处于新一轮大建设中,为了杜绝线下不安全施工行为,全市电网布下“天眼”,1000套线路图像监控装置对重要线路通道24小时全天候监控。“一旦发生线下火灾、不安全作业等现象,就将及时报警,第一时间发送短信到工作人员的手机。”输电运监中心副主任路健介绍。

智能运维会“思考”

在220千伏螺丝岗变电站,一台白色的智能机器人正自动行驶在道路上。在高压开关断路器前,它停下、缓缓抬起头,一动不动的注视着设备…

同一时刻,运维人员刘智城在控制室内打开电脑,红外图、现场景象,设备实时运行数据同时在屏幕上呈现。据介绍,机器人的两只眼睛一个是红外测温装置,可以直接检测设备运行温度是否在安全范围内;另一个是可见光巡视,可以实时监控现场情况。“一旦在巡视发现问题,它就会发送信息到我们手机上来进行提醒!”刘智城说。

夏季气温高,电力负荷大,设备运维巡视是工作人员的重点任务之一。在峰度夏期间,机器人可以24小时不间断辅助人工特巡,每天“一丝不苟”值守现场。按照预先设定,完成1000个以上巡视点,完成90%左右的设备检测任务。

除了机器人巡检之外,合肥供电公司更进一步升级打造智能运检变电站,220千伏植物园站就是全省首批之一。在站内,各种检测终端不间断巡视、测温和带电检测等工作,准确、实时将设备运行情况上传,人工智能进行诊断和预警,有效提升了主网变电站的安全运行系数。

在整个电网中,配电网如同人体内的毛细血管一般,源源不断输送着清洁电力能源至千家万户。“最后一公里”更加健康,将直接影响着市民们的用电体验。

截至今年8月初,合肥电网智能配电自动化系统已覆盖城区的85%。一旦发生故障,智能终端设备自动搜索、自动报警,快速隔离故障区域,恢复非故障区域供电,进一步保证了广大电力用户持续可靠供电。

今年迎峰度夏前,安徽电网首批自愈型配电线路在合肥市滨湖新区投运。较传统的配电自动化系统,无需人工辅助,定位故障更精准,范围缩小8成以上,处置速度处置速度平均实现分钟级、甚至秒级。“整个过程中,广大市民几乎没有感觉。”合肥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负责人介绍。

预计随着加速建设,年内合肥城区配电自动化覆盖率将达到9成以上,其中滨湖地区试点自愈型配电线路将再投运5条,有力保障滨湖新区智慧能源综合服务示范区加速建设。